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庄艳:
爱心传递跑道上的“生命邮差”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李前军张丹丹


  她一次次出现在企业的会客室里,试着用温情和善意打动对方,为募集到更多救助金奔走,帮助深陷困境的家庭争取希望;她在医院的手术室里,见证器官捐献者逐渐停止的心跳;她努力克服生理上的不适,记录数据、拍摄留证,完成生命的摆渡;她说她的工作无比平凡,没有在急难险重岗位,所做的也只不过是本职工作。但她站在了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是对她工作最好的褒奖。
  她叫庄艳,市红十字会赈灾救济部部长,她的工作始终聚焦备灾救灾、人道救助,她也是一名特殊的“邮差”——胸怀敬畏、传递生命。2014年以来,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滨州市人体组织捐献、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全部实现零的突破,总数达136例,92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94人重获光明;全市注册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达11297人,目前已成功捐献53例。她努力点亮星火,汇聚了一座城市的大爱与温情。
  ■参与创办《情暖滨州》电视节目,呼唤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
  “孩子,我想抚摸你温热的额头,浑圆的臂膀;听你唱歌,看你奔跑。我知道,你已奔跑成星星,在浩瀚的天空放射光明!”在《情暖滨州》年度感动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庄艳站在台下聚光灯打不到的暗处一角,听着栏目组写给“小星星”的颁奖词,泪水流成一条河。
  “小星星”是滨州市第12例器官捐献者,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2020年5月20日,一场车祸让年仅4岁的“小星星”的生命永远定格。孩子的父母拨通了庄艳的电话,在悲恸中表达了想捐献孩子器官的愿望。
  后来,“小星星”成了“满天星”——“小星星”的眼角膜、肝脏和肾脏,在其他四个孩子的生命中得以延续。2021年5月,象征着奉献精神的“小星星”雕像在滨州市红十字主题文化公园安了家,“小星星”和所有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这是庄艳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期《情暖滨州》节目。在已经播出的16期节目中,每一期庄艳都参与了选题或创作。作为栏目的创办者之一,她希望通过节目,呼唤更多人加入公益事业。“节目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不是在比穷、比惨。而是想让观众看到逆境中最可贵的希望之光。”庄艳说。
  探索尝试与电视媒体开展温情救助,是庄艳2018年萌生的想法。“在募捐过程中,一家一家地去企业做工作,精力根本达不到。”庄艳说。她意识到,应该有一个平台,把红十字会的工作展示出来。用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让大家能够自发地参与进来。
  她找到滨州市电视台沟通,双方一拍即合。前期电视栏目的制作经费紧张,因为没有成片,就找不到赞助、冠名企业,经费只能先从有限的红会经费里出。“当时想着,万事开头难,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做出品牌,就一定会有企业主动联系我们。”庄艳对节目充满信心。
  在节目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庄艳一直与节目制作人进行沟通、碰撞。她从来没有觉得,节目是“外包”给媒体的,而是作为自己分内的工作,每一帧画面都投入了情感和心血。2018年7月5日,全省第一个大型公益救助栏目——《情暖滨州》开播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感动了无数人,也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公益事业。四年间,在所有主创人员的持续努力下,《情暖滨州》成为集募捐、救助、传播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救助栏目。栏目开播5年来,共募集款物769.9万元,为576名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助力175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每做一期,都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个家庭渡过难关、摆脱困境。我从这个节目中,得到了很多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庄艳说。辛苦的付出终有回报,这档节目让无数人脱困,也让无数人落泪。尽管辛苦,但她觉得无比值得。2021年,《情暖滨州》栏目荣获山东省慈善奖。
  ■成为全市第一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肩负“生命邮差”之责,完成一直奔跑的使命
  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山东作为试点省开始推进这项工作。而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一直到2014年,滨州这一职业还尚属空白。
  协调员这个职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捐献者和志愿者。如果没有这座桥,无数的生命和家庭,可能就会破碎。“既然我负责这个工作,就不能让它成为空白。别的地市能实现的,我们滨州也要实现。”庄艳说。
  2014年,庄艳独自坐上了开往甘肃的火车,在摇晃的车厢里历经20多个小时的等待,抵达兰州考场,并顺利考取了协调员证。那时的她或许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份职业意味着什么。
  2015年6月,一名捐献者达到临捐状态,器官获取手术定于凌晨两点。那是庄艳第一次独立见证器官捐献。在去医院之前,她在脑海里反复推演:从哪个角度看手术现场,才能避开看到血淋淋的器官;手术结束后,要怎样把捐献者的遗体送到太平间……每一条考量都似乎能让她窒息、把她逼退,让她后悔考取协调员证。那些场景,即将真实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让她措手不及。
  医院里,庄艳是现场惟一的女士。亮着灯的手术室,在走廊的尽头,只有穿过漆黑悠长的走廊才能抵达。空气中仿佛有凝固的气压向她袭来,让她有些仓皇地冲进手术室。接下来的2个小时,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她静静地注视着医生完成手术,如释重负。
  她走出医院大楼时,逝者的母亲走到她身边,声音嘶哑地说:“姑娘,谢谢你陪他走完最后一程。”看着老人佝偻憔悴的身影、布满皱纹的脸庞,让她再也难以抑制地嚎啕大哭。
  每一次器官捐献的手术现场,庄艳都必须到场。她要作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以见证者的身份,来规避器官买卖行为。全市13例器官捐献手术,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她见证了每一种器官不同的获取和保存方式。她要代替家属,在手术室里亲眼目睹器官的获取过程,并拍下视频留证;她要在手术医生取完器官之后,监督工作人员把逝者的遗体仪容恢复原貌,尽人道主义职责。
  “一开始,心理是接受不了的。我没学过医,手术的过程让我心里打怵。”庄艳坦言。器官获取时,需要她录像留证,但她面对不了那些鲜活的器官,只能求助医生帮忙。在她怀孕那年,有一例角膜捐献,她挺着孕肚赶赴现场。抵达医院的时候,逝者的遗体刚好从病房运往太平间。推车与庄艳擦身而过,她下意识地把手捂在肚子上,在心里默念:“宝宝,不怕,我们这是在做好事。”事实上,庄艳的家人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工作。
  在她看来,这个职业有它最深刻的意义——一手抚悲伤,一手托希望。她需要时刻面对死亡,随时准备被召唤,抢在捐献者心脏停跳之前赶到手术室。在她看来,这是一份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重塑生命的工作,这种使命让她提醒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咬牙坚持。“我相信,我这个‘邮差’,会一直奔跑。”庄艳说。
  ■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对党忠诚、为人民尽责的公务员
  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时,庄艳见到了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优秀公务员。获奖的人中,有人坐在轮椅上,有人没能到场,是孩子替母亲领奖,妻子替丈夫领奖。她感觉自己与他们相比,做的工作微不足道。
  “我没有想到这么高的荣誉会给我,我做的也只不过是本职工作。能代表滨州的公务员接受这一殊荣,我觉得无比荣幸。”庄艳说。
  事实上,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生命的邮差”,把生的机会传递给另一个人,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跟其他公务员岗位相比,庄艳直接与“生命”打交道,她所接触的,都是最需要帮助和最具有大爱的人。庄艳时刻提醒自己,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要付出更多情感,更加用心。
  “每一个捐献者、受助者,都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我应该带着感情和爱,去虔诚的完成这一项使命。”庄艳说。
  红十字会的主责主业,是“三救”“三献”。“三救”包括救灾救援、人道救助和救护培训,“三献”包括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献和无偿献血。
  募集资金是开展红十字会各项工作的前提,如何做好募捐,是一大难点。“一开始,总觉得出去募捐就低人一等,需要去‘求人’,非常打怵。”庄艳说。后来工作久了,庄艳摆正了心态,对募捐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出去募捐,首先不是为了自己;募来的钱,也没有装进我的口袋,我没有必要低人一等。在跟企业洽谈的过程中,如果这次没有达成合作,也可以成为朋友,下一次有更适合的项目,可以再进行沟通。”庄艳说。
  而在这个过程中,庄艳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完善工作的途径——她通过《情暖滨州》,让募捐有了一个平台,而不是空口无凭地“画饼”。在红十字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红会募捐的款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新冠疫情、河南水灾等,很多爱心人士涌现出来,积极主动地投身公益、捐款捐物,加入志愿者团队。整个社会的公益氛围日渐向好,慈善力量持续壮大。
  从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组建成一支队伍,这让庄艳无比欣慰和自豪。有共同信念的人站在了一起,成为朋友、伙伴和战友,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爱的力量浩瀚磅礴。
  “今后的目标是希望完成一种公益精神的传播。”庄艳说,“不管我们救助多少人,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互帮互助。我们希望呼吁更多人,多关心身边的人,有时间就加入公益事业中。让每一个遇到困境的人,都能得到帮助。”
  她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公益的力量感染,成为构筑大爱之塔的一粒沙;她也坚信,一座城会因为有这样的善意和关怀,而变得更有“质感”和“温度”。
市红十字会赈灾救济部部长庄艳
扫码了解更多栏目内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