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1日
科技小院里书写农业“好故事”
本报通讯员李蓓蓓
文章字数:1,128

  “根据遥感影像来看,绿色越深代表小麦长势越好,来年产量越高。相对于颜色较浅的区域,在后续的管理上要着重加强一下。”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振海在为明集镇种植大户高权作技术指导。
  近年来,邹平市明集镇坚持“科研专业+特色产业+合作项目”,以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紧密对接,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建设,把乡村科技小院打造成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田间地头课堂、技术传播阵地、项目研发基地,精准高效助力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李振海教授团队入驻后,指导我们定期施肥、精准浇水、加强管理,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高权今年种植的秋季玉米获得了丰收,“玉米亩产达到800多公斤,今年我这900亩地收获粮食1050吨,收入达到24万元。”据了解,明集镇粮食作物连续丰产,亩均产量高出全市水平20%。
  明集镇与山东科技大学深度合作,依托明集镇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和发展完善的农业基础,建立了邹平市首家国家级科技小院——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小院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网络捕获农业实时信息,为298名种植大户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院还经常邀请大学教授给我们培训,掌握更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也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种田的好处,让我们这些种地的农户也成了半个‘土专家’。”高权说。
  明集镇以科技小院为平台,先后引进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专家团队,与当地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开展脱毒薯苗培育、\"紫优\"小麦繁育、农业废弃物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等合作项目,成功建设了粮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功能营养小麦示范推广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田、脱毒甘薯种苗基地等7个生态高效农业推广基地。
  小院还搭建了“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通过田间课堂、科普讲座活动,在入驻专家的指导培育下,一批当地农户成长为科技农民,当起了科技小院的“土专家”。“课堂专家”与“土专家”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把农户急需的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累计组织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150人次,围绕小麦、玉米、蘑菇等种植业开展培训活动100余场。
  “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情农事,才能研究出真正符合农民需求的实用技术。”谈起在小院的故事,李振海说,“不仅在这里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了实践,而且对所研究的遥感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据李振海介绍,他带领团队已经连续2年在科技小院实行数据采集与应用、产量预测、无人机精准施肥、暑期“三下乡”等活动40余次,遥感技术应用于明集镇6.1万亩耕地,成为种田的“好帮手”,在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