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7日
中国伏生诗会:从邹平出发的全国性诗会
王锋
文章字数:4,311

  中国伏生诗会是山东省邹平市举办的一项全国性文化活动,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六届,主题为“九州”的第七届已经完成征稿,近日将进行评奖。诗会用古老而又年轻的诗歌艺术形式,对出自《尚书》的主题词语进行现代诠释,熔古铸今,激活经典,赋予了古老文字崭新时代气息、丰富内涵和极大张力。
  在《尚书》传播史上,伏生做了四件大事
  邹平是伏生故里,诗会名称由此而来。在《尚书》传播史上,伏生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在秦火焚书时,壁藏《尚书》,保住了《尚书》这一华夏文化的“命根子”;二是用汉隶改写了周秦传本《尚书》,编成第一个《尚书》隶书抄写本,这样汉代人就可以读懂《尚书》了;三是撰写了解释《尚书》的第一部著作《尚书大传》;四是用《尚书》作为教材,在齐鲁一带招收学生,广为传授,《尚书》就突破了时空限制,传承下来了。所以,志书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伏生传《尚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厥功甚伟。
  两千多年来,伏生在邹平的影响恒久绵延,伏生墓、伏生祠一直是邹平历代志书中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邹平还曾有下辖140多个村庄的“伏生乡”。近年来,邹平市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伏生文化品牌,在韩店镇建有伏生纪念馆、伏生文化园。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伏生故里,“中国伏生诗会”应时而生。
  第一届中国伏生诗会:和着春天的旋律在伏生故里相聚
  中国伏生诗会的举办历程,是一个规模不断扩大、水准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的过程。
  2018年春天,首届中国伏生诗会举办,主题是“在春天”,共收到滨州市167位作者的参赛诗歌。3月底,诗会主办方评出获奖作品36件。首届诗会别开生面。4月15日,150多位诗人、朗诵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韩店镇禾和湿地公园,和着春天的旋律在伏生故里相聚。整个场地没放一个凳子、一把椅子,只散放了些草柳编蒲团,大家在草地上随意而坐。
  邹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一届一届把伏生诗会办下去,办得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把“伏生故里”打造成响亮鲜明的文化地理标志,把“伏生诗会”打造成响当当的地方文化品牌。
  这是伏生诗会的发端。人们开始问,伏生是谁?贡献是啥?《尚书》是本怎样的书?
  第二届中国伏生诗会:在蒲团上盛开的诗歌花朵
  首届诗会之后,有关方面打造伏生与《尚书》地方文化品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目标路径也更加清晰明确。诗会组委会认识到,伏生诗会在形式上应突出本地性、大众性、时代性、艺术性;在内容导向上要推崇伏生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第二届诗会2019年4月20日举办,主题是“伏生,伏生”,突出表达对伏生事迹和精神的颂赞与呼唤。
  第二届伏生诗会还是面向滨州市作者征稿,共收到参赛稿件307件,评选出20件获奖作品。诗会主办方邀请了10名省内外著名诗人为诗会创作作品并参加现场朗诵。诗会举办地还是在禾和湿地公园,大家依然或席地而坐,或坐于蒲团,任心灵的翅膀随诗歌的声音飞翔。
  在伏生诗会上,“蒲团”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它代指伏生伟大的文化传承精神,它代指伏生故里——古老厚重的梁邹大地。中国伏生诗会,正是在蒲团上盛开的诗歌花朵。
  第三届中国伏生诗会:明确诗会组织举办的“三个确定”
  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三届伏生诗会全程网上举办。从此届开始,诗会组织举办明确了“三个确定”:确定中国伏生诗会面向全国征稿;确定诗会主题的确立办法,即从《尚书》中寻找从古代传承使用至今、内涵丰富的词语;确定诗会的宗旨,即以诗歌的名义致敬伏生,致敬文化担当精神,致敬中华文脉。
  成功举办两届后,诗会已然成为滨州每年一度的文学盛事,春节一过,广大作者就期盼着伏生诗会征稿启事的发布。2020年春天,网上伏生诗会的主题是“谷雨”。“谷雨”引申自《尚书·尧典》,文中尧帝派人观天象、测时序,“敬授民时”。“谷雨”,既是一个衔接春夏的美好节气,在诗会中也是传统文脉源远流长、因因相袭的特殊指代。
  第三届伏生诗会首次面向全国征稿,共收到446位作者的1800首参赛诗歌,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因为没限定单首参赛,故而很多作者投来的是组诗。20件获奖作品揭晓后,即刻启动了获奖作品的网上传播。
  朗诵音频主要通过滨州网发布,随后就有各种各样的转载转发,获奖作者们的“诗之声”借由互联网得到了广泛传播,从而实现了中国伏生诗会的另一个举办旨意:让诗歌打开沉默的嘴巴,让诗歌之声飞翔起来。
  吟诵,是汉语文化的悠久历史传统,它让诗词文赋以活态形式呈现,更加灵动、深切地触动人的心灵。两千年后,在伏生故里举办的伏生诗会,让诗歌在历史尘光里发出了嘹亮的声响。一届接着一届,伏生诗会奠定了“朗诵”特质。
  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诗会
  2021年4月18日,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举办,主题“黄河”,出自《尚书·禹贡》篇。大众日报记载了诗会概况:“循着心灵的呼唤、诗歌的呼唤、文明的呼唤,4月18日,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在邹平市文化中心激情唱响,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来到伏生故里,他们欢聚一堂,共襄‘黄河’主题诗歌盛会。”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第四届诗会主题更加紧贴时代。诗会共收到参赛诗稿1019件,来自31个省区市,共评出30位获奖诗人,其中20人为山东省外作者。这届诗会邀请了11位国内著名诗人带着作品参会。诗会现场,人们歌咏黄河、倾听黄河、感受黄河,在一首首诗歌中,不断升腾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伏生诗会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诗会。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国际《尚书》学会参与,极大提高诗会的高度厚度广度
  2022年,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的主题是“家园”,出自《尚书·盘庚》篇。“家园”这个命题既古老而又深具鲜明的当下意识,参赛作品主要抒写两方面内容: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这一届诗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共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1022名参赛者的作品,并有美国、新加坡作者参与。
  此届诗会有一大亮点:诗会组委会联系上了国际《尚书》学会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宗武先生,得到了他的学术指导,并邀请他来到诗会现场发表精彩讲话。国际《尚书》学会的参与,把中国伏生诗会推上了一个崭新阶段,极大提高了诗会的高度、厚度和广度。
  通过采访钱教授,诗会组委会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伏生精神的伟大和《尚书》价值的重要,决定以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为契机,加大对伏生、对《尚书》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伏生故里”这一宝贵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2022年春天,采访视频仅在滨州网点击量即达300万+;5分钟宣传短片《中国伏生诗会,在文脉传承里歌唱》仅在滨州网点击量即达860万+。
  钱宗武教授整理出《尚书》名句60条,每一条都包括原文、译文和解读。这些名句分四次在《滨州日报》刊出,在滨州网推送,点击量上百万。王忠修与笔者整理出出自《尚书》的成语60个,也全部在《滨州日报》、滨州网刊登和推送。这些名句和成语成为许多单位和个人学习《尚书》的好教材。滨州市图书馆把名句打印出来,开展“全民读书日一起抄《尚书》”活动,得到滨州各县区文化部门、新华书店积极响应。
  在第五届伏生诗会上,“国际《尚书》学会邹平分会”揭牌。弘扬伏生精神、学习《尚书》的文化自觉和热情,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邹平大地上蔓延。2022年春天开始,邹平伏生文化品牌建设开启了崭新篇章。
  第六届中国伏生诗会:与第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大会同日举办,经典牵手诗歌“六六大顺”
  2023年8月11日晚,第六届中国伏生诗会在邹平市广电大剧院举办。当日上午,第六届国际《尚书》学学术大会在邹平隆重开幕。两大文化盛会同日举办,又恰逢都是“第六届”,可谓六六大顺!诗会现场,有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尚书》学专家学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诗人;有滨州、邹平本地的各级干部和群众,经典牵手诗歌,群贤汇聚,诗情飞扬。
  此届诗会主题是“稼穑”,出自《尚书》,主要例句有:“土爰稼穑”(《洪范》),意思是:土里可以种植收获百谷;“稼穑作甘”(《洪范》),意思是:种植并收获的百谷产生甜味;“不知稼穑之艰难”(《无逸》)。《诗经·伐檀》亦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名句。诗会征稿从2023年2月5日开始,至3月25日结束,50天时间共收到来稿1200件,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马来西亚、赞比亚两个国家,山东省16地市均有作者参赛。其中,滨州市作为伏生故里参赛作者109人,保持了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惯性。征稿结束后,经过专业评委会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40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和优秀奖。主办方从获奖作品中再精选出少部分,经过排练后在诗会舞台上表演展示。
  诗会作品歌咏“稼穑”,诠释“稼穑”,思考“稼穑”,饱含深情的诵读直抵人心。人民网报道称:“如同把古老土地上的一粒粒粟带到观众面前,将‘稼穑’的内涵、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诗会朗诵者、歌者、舞者,包括整台颁奖晚会的导演,绝大部分都是邹平本地人,或是教师,或是学生,或是单位的员工。伏生文化的的确确给邹平人民带来了文化自信和精神升华。
  伏生诗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艺术性、大众性、创新性传播,引起《尚书》学界、文化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邹平伏生文化品牌叫响全国、走向国际。2023年8月25日,在韩国忠州举办的东亚文献研究会,使用78幅照片制作PPT,生动全面地介绍了邹平隆重举办《尚书》学学术大会、第六届中国伏生诗会的盛况。2023年12月9日,在江西省武宁县举办的《尚书》文化会议上,笔者作了题为《邹平如何打造伏生文化品牌》的报告。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尤韶华在多家媒体刊文称:“会议认为,邹平经验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国际《尚书》学会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钱宗武教授说:“伏生诗会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车行健说:“伏生当年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将《尚书》传承下去。两千年后的人们,在伏生授经的土地上,举办探讨《尚书》的会议和一系列纪念伏生的活动,这很有意义。”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车行健教授作为台湾《国文天地》杂志的编委,特别邀请国际《尚书》学会邹平分会供稿,专门为邹平在台湾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出版的文史类杂志《国文天地》2024年第三期刊登了52个页码的专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从伏生诗会的举办实效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贴近大众,连接地方,才能得到广大群众认可,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直达基层的传承。
  (作者为国际《尚书》学会邹平分会会长、原滨州日报社副总编辑。本文是作者于2024年10月13日,在江西武宁召开的全国《尚书》研究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有删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