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9日
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品质滨州建设
魏学文
文章字数:2,29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当今中国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总结,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为我国今后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品质滨州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品质滨州建设有丰富的内涵,包含八大领域、八种品质追求,其中首要的就是发展品质,发展必然是要求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成为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主要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的必由之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指示要求,山东要“走在前、挑大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滨州必然要勇担使命,开创现代化新局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必然选择。
  滨州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面临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为此,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找准滨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坚持创新为先,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久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牛鼻子”。滨州近年来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从“双型”城市建设,到“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成为滨州发展的鲜明特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滨州在创新方面可以更有作为。创新首要的是科技创新,重点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原创性创新是从“0”到“1”突破,颠覆性创新是从“1”到“10”的飞跃。滨州要依托现有科研平台,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要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重点是应用研究。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推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统筹企业、政府、社会资本,好钢用在刀刃上,集合有限的资金集中攻关科技难题。要调动全市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善于“借外脑”“用外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创新。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科技品牌。
  推动产业升级,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产业体系为发展基础的。滨州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不少产业具备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从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到53项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再到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外贸百强市,滨州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滨州还有不少潜力可挖。首先,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滨州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面临优化升级的重任。其次,提质扩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此,要对滨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梳理,在夯实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海洋装备、民用航空等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滨州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是壮大新兴产业的可行路径。再次,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前瞻性布局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
  健全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要全面审视政府出台的规定和政策,评估它们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契合关系,凡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及时进行改进。积极组织新质生产力培训学习,熟悉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理论及要求。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塑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继续做强“滨周到”品牌,“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不仅“高效办成一件事”,更要高效办成十件事、百件事。政府该管的管好,该放活的放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政府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敢想敢干,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基层经验和成功案例。近年来,滨州有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滨州地域不大,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都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实际和行业实际去发展。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和不敢发展的思想,也要防止“大呼隆”“一起上”,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精尖”。各个县区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发展实际,要在本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人才高地,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创新,最终靠人才。近年来,滨州实施“三进三创”工程,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正吸纳更多年轻人来滨州创新创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从三方面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一是“育”人,充分利用各类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平台,加大专业性人才培育的力度,建设多样化的人才队伍。二是“留”人,让现有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让人才在滨州舒心、安心、放心。三是“引”人,在资金、政策、住房等方面加强软硬件支撑,让人才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通过人才引人才、政府引人才、企业引人才、亲朋引人才,营造“滨至如归”人才双向奔赴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山东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